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明确了今后5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的目标任务。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
重庆如何加快培育更多创新型、高质量市场主体,助力实现“双倍增”目标?如何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日前,市政协就“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主题展开重点协商。来自不同界别的市政协委员聚焦人才培养、创新生态、政府服务、资本保障等关键要素,围绕我市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存在的不足踊跃建言献策。
优化科技人才政策,大力培养本土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根本在人。加快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首当其冲要抓住“人才”这一关键要素。
“我市人才政策在制定、实施、评估等环节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解决。”市政协常委、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别必亮在调研中发现,现有人才政策迭代升级较慢、门槛较高,人才服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他建议充分吸纳科技型企业、科技人员、一线工人的意见建议,尽快制定我市“十四五”科技人才规划。拟定科技型企业未来人才重点需求清单。提升人才政策与市场、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别必亮还建议,打造全市科技人才数据库,构建并完善市区(县)一体、部门间协作、全链条覆盖的人才治理体系;尽快开展人才政策及人才工作成效评估,促进人才政策迭代升级;推进人才服务的集成化发展,推进人才政策免申即享改革,实现政策智能匹配、快速兑现,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务。
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是本土创新人才,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校正是培养本土创新人才的关键渠道。
我市现有高校75所、各类在校生130万余人、科技活动人员近3万人,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4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00余个,是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双倍增”行动计划中一支十分活跃、极具创新力的力量。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市高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新增多个与智能制造、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本科专业,为科技型企业人才输送作出了贡献。然而,本土人才产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人才培养模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脱节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市政协委员、重庆财经学院副教授王晓颖发现,问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传统知识教学体系培养的高校师资队伍对新兴产业和产业进展不敏感;以书本、课堂和知识考核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开拓学生眼界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长期实行的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同产业创新活动相关度不高;新专业设置及内涵建设跟不上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王晓颖就此建议,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革现有评价体制,鼓励教师积极从事与新兴产业相关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积极参与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实践,并将相关指标纳入考核;打破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重点发展一批对产业发展有帮助、有推动力的产业学院,淘汰一批不能适应当下发展需求的产业学院。
以更优质的营商环境促成政企“双向奔赴”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企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企业事务“一网通办”,促进企业投资审批标准化便利化,优化税务金融服务工作等。
2022年,我市新增科技型企业6050家、高新技术企业1240家,分别增长16%和24%。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入库科技型企业44447家,比2019年增长163%,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401家,比2019年增长103%。
“由于少数办事人员对科技型企业特殊性认识不足、思路不够开阔,重庆在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中,还存在规划与执行脱节、招商与服务对接不够顺畅、开放支持力度还需要加强等问题。”市政协常委、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西南区总经理蔡光忠表示,经调研了解到,由于对科技型企业综合服务的协调统筹不够,许多涉企服务职能散落在各个职能部门,消防、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后端服务”未能及时跟进。
蔡光忠建议基层部门及时学习理解新政策,提高科技素养,增强对新技术新业态的认识,加强政策的落地执行;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热情,提振企业投资发展信心。
市政协常委、市科协副主席谭明星的观点与蔡光忠不谋而合。
谭明星说,在走访调研中,有企业反映政策宣传力度还需要加强,一些企业因信息闭塞、信息不对称而未能享受政策红利。还有企业反映,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补贴、股份制改造补贴后,兑现时间较长。
“建议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和知识分子等构成的‘服务企业联盟’,对科技型企业提供‘一对一’优质服务。将科技型企业服务专员、职能部门一线执法人员与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交流、服务记录纳入渝快办内容单元。”谭明星建议,畅通政策申报渠道,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建立“跟踪问效”长效机制,加强政策落地实效评估。
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新路径新机制
金融资本是科技型企业的造血之源。科技型企业在研发上投入大、周期长、资金回流慢,需要更加科学开放的金融体系保障企业获得充足资金供给。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股权基金、银行信贷双轮驱动的投融资体系,在平台搭建、产品创新和体制完善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有效促进了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
“但调研中发现,我市科技型企业底子薄、能力弱的基本面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上市融资科技型企业数量少的局面没有改观。”市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祝守宇认为,我市投资基金行业规模小、实力弱,基金投向重庆企业资金量小,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祝守宇建议,重庆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对内统筹各级政府资源,对外集聚市场资金,持续做大重庆科创投资资金规模;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以“股权投资+科创企业”为抓手孵化产业,联动市级基金成立专项子基金;发挥在渝央企的领域优势、投资和专业团队经验,打造央企牵头、成渝合作的股权投资基金。
针对如何加强金融信贷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市政协委员、拓土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坤建议,建立重庆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评价平台,以此解决各商业银行自行评估导致的流程不统一、结果不一致的问题。消除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转化的痛点和堵点,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和精准度。
张坤还建议,优化拓展投贷联动,丰富增信手段,建立统一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债权、信用、抵押等多种融资方式以及丰富多样的融资服务。
记者 罗静雯 何春阳
本文来自“新华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