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电影教育需要变革,尊重文学是创作之根

小不着调2024-04-01  36

导读:2024年初,电影市场呈现明显复苏态势,也伴随着全球电影产业深层次、多维度的转型与重构。流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从根本上重塑电影产业的运作逻辑和生态系统,对既有的电影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增多,但其中部分作品偏离…

  2024年初,电影市场呈现明显复苏态势,也伴随着全球电影产业深层次、多维度的转型与重构。流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从根本上重塑电影产业的运作逻辑和生态系统,对既有的电影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增多,但其中部分作品偏离原作主题,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电影评论的属性和功能也在数字媒介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引发了对电影评价秩序的重新审视和考量。

  为深入理解这些问题及其背后的复杂动态,笔者专访了资深导演谢飞,试图了解这位元老级的电影人对当前电影行业发展的见解和思考,以期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谢飞:电影教育需要变革,尊重文学是创作之根

  图为谢飞在接受采访(吴欣怡/摄)

  “传统电影的科班教育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当前,中国电影业在数字技术、互联网的驱动下正经历深刻变革,内部结构性矛盾凸显,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在此背景下,电影教育与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谢飞在北京电影学院执教三十余年,培养出的学生不计其数,张艺谋、贾樟柯、田壮壮,都是他的弟子。从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形势和当前中国电影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来看,谢飞认为,我国目前的电影教育应重点关注“人才发掘”“提升综合素质”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

  “中国的电影教育曾深受莫斯科电影学院专业性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谢飞说。在过去,中国的电影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具备高度专业技能的电影从业人员。然而,这种教育范式过于强调专业性和行业分工,导致人才培养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缺乏跨领域的综合素质培养。

  谢飞认为,国内目前的电影教育不应再继续照搬这一模式,而要探索一条新时代影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现在的电影教育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不要只教电影,而应该教视听制作、融媒体制作等更广泛的内容。本科四年,学生需要接受多方面的人文教育和制作能力的锻炼。本科阶段要综合培养,到了研究生、硕士阶段再进行专科培养。”

  电影教育,除了广泛培养人才外,亦应重视探索并构建一套持久有效的特殊人才发现机制。谢飞说:“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或艺术家,就需要有完整和独特的创作。这并非学校教育单独所能达成,也需要学生个人的才华与创造性思维的支撑。”

  “在这一点上,东京艺术大学映像研究科的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谢飞表示,该研究科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招募人才,选拔机制不受年龄或学历背景的限制。申请者只需提交个人作品,其中的优秀作品可以进入下一轮选拔。被选定的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预定主题创作一部电影。在此期间,导师们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创作过程。选拔结束后,该研究科再通过面谈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学生的创作理念、艺术追求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经过层层筛选,仅有1至2名具备潜力和培养价值的学生脱颖而出。“因此,我觉得这就是找到了天才,又给了他一个创作的条件。”谢飞总结道。

  “数字时代的电影评论面临秩序的重构”

  电影评论作为中国文艺评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发挥着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以及引领社会审美趋向与价值判断的重要使命。长久以来,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深刻剖析并批判社会现象,其中专家的权威意见对于衡量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媒介化程度加深,网络影评的影响力日渐扩大,知识权力正经历着从传统权威媒体和学术机构向分散化、网络化的用户群体转移的过程,进而重塑知识话语的理性生态与电影评价体系的整体秩序。

  今年82岁的谢飞是豆瓣和微博的资深用户。2014年他就注册了豆瓣账号,开始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影评和观感。网友评价他是“史上最大牌的影评人”。谢飞说,在数字时代,电影评论领域正面临着深刻的秩序重构,艺术专家的评价与普通观众的评价应各自明确其定位,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平衡的电影评价体系。

  “观众的口碑以网络方式进行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影评形式。真正热爱电影的观众,不论是专业的观众还是普通的观众,他们都是在看完电影之后,由衷地表达观点……观众的评分,不论是5分还是2分,都是他们真诚的表达,而且这种评价是在市场存在的情况下能够起作用的评价。”

  但是,文艺评论的目的是求真,无所谓厚此薄彼。肯定大众评论的价值,并不意味着否认专业评论的重要性。“专家的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表示,这是两种东西,它们必须共同存在,和平共处。

  以电影节为例,谢飞认为,电影节就是对主流商业市场和大众评论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在电影节中,专业评委的评价对于非类型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国产艺术片,还有其他国家的冷门影片,需要通过电影节宣传和专家推荐,使得这些作品得到重视和支持。”

  “尊重原著是改编影视剧的首要原则”

  近些年,影视界掀起了一股将严肃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的浪潮。诸如《人世间》《装台》《白鹿原》《大江大河》等作品,都成为了这股改编热潮中的佼佼者。中国电影产业协会的统计,奥斯卡、金鸡、金棕榈等电影节获奖作品中,文学作品改编类电影达到70%以上。然而,由于改编作品众多,其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部分影视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偏离原文学主题及核心思想,无法传达出有价值的情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重新定位与审视。

  谢飞所执导的电影,无一例外均取材自文学原著。“改编剧本由于有原著小说、话剧甚至报告文学的支撑,拥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基础。一个好的编剧就是要把它们改编成优秀的剧本。”谢飞说。

  改编过程中,应着力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与受众之间建构一种科学化的“共通”表达以及互动机制。尊重文学原著,以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价值导向为基石,同时融入社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如此,才能确保受众通过作品获得深刻且独特的情感体验。

  谢飞坦言,“90%的导演并不具备独立写成一个好剧本的能力,因为他们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到了制作的事务性工作上,没有时间观察生活、回忆生活,像作家那样静静地思索和想象。任何一个作家写一部小说,都可能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和思考。”他说,编剧永远是电影的灵魂,在整个电影制作过程中起着基础和灵魂的作用,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被忽视的。(光明网记者刘冰雅 实习生燕家琛)

  【人物简介】

  谢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导演协会副主席。2005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作品《本命年》获199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香魂女》获1993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2000年,谢飞执导的剧情片《益西卓玛》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特别奖。

本文来自“中青网娱乐资讯”,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5ichongqing.com/read-2399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重庆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重庆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