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 具体原因分析

南栀倾寒2022-11-07  281

导读:其实是因为在铸造司(后)母戊鼎的晚商时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中的用字都存在正反通用的情况。也就是说,铭文中这个看上去是“司”的字形,其实也完全有可能是“后”的异体。也正因此,司(后)母戊鼎的命名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争论。司(后)母戊鼎最初是在…

其实是因为在铸造司(后)母戊鼎的晚商时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中的用字都存在正反通用的情况。

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 具体原因分析

也就是说,铭文中这个看上去是“司”的字形,其实也完全有可能是“后”的异体。也正因此,司(后)母戊鼎的命名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争论。

司(后)母戊鼎最初是在1939年被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农民所发现,但为了避免文物落入日寇手中,村民们在将它掘出之后又重新埋入地下,直到1946年4月,这座大鼎才再次被挖出。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郭沫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便一锤定音,称其为“司母戊鼎”。多位训诂学家引经据典附之,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

然而,后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而古代的“后”专指皇后,因此“后母戊”的“后”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这国宝青铜器应改名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高度133厘米,鼎口长110厘米,鼎口宽79厘米,总重量为832.84千克。鼎身呈长方形,鼎身的四面铸有精美的饕餮纹和蟠龙纹;鼎的上部有一圈折沿;鼎沿两侧有一对立耳,(其中一只立耳在出土时遗失,是后来按照留存的另一只立耳仿制的);鼎身的下部是四个柱状的支撑足,足上铸有精美的蝉纹;在鼎腹的内部铸有“司母戊”字样的铭文。郭沫若正是基于这三个字,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的。

司母戊鼎体型巨大、雄伟庄严,它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塑造泥膜、翻利陶范以及合范灌注等先进而复杂的工艺,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准。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中重量最重的一件,是一件名副其实的“重器”。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5ichongqing.com/read-1152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重庆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重庆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